简要内容:"十一五"(2006-2010年)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,工业作为西青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担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。科学地做好工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全区工业经济的全面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,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为此,我们在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"十一五"规划、工业"十一五"发展规划和五个产业密集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,提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纲要。
一、发展概况 "十五"时期,我区按照"以科技为先导,多轮驱动,多业并举,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"的经济工作思路,积极构筑开放式经济新格局,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,经济总量在三次产业的比重达到了58%,其支柱地位更加巩固。工业的整体素质明显增强。主要表现在:一是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。2005年,全区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000家,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,增加值98.8亿元。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成效。所有制结构上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引进外商投资企业391家,吸引外资22亿美元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 2506家,占街镇工业经济比重超过了40%。完成了第一轮816家集体企业的所有制改革,涉及资产 95.6亿元。目前,全区基本形成了三资企业、个体私营企业竞相发展的工业格局。行业结构上,坚持以打造支柱产业为目标,加大结构调整力度,投入21.5亿元,完成技术改造413项,市级名牌产品达到19个,160家企业获得ISO-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。对于新上项目,严格把关,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;对现有"三高"企业和"十五小"企业实施治理整顿,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、汽车零部件、生物医药为支柱,以精细化工、金属制品、机械制造为基础的工业体系。目前,这六大主导行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83.7%。布局结构上,进一步加快了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步伐。西青开发区面积已达到17.4平方公里,建成标准厂房262万平米,街镇工业园区开发土地19.1平方公里,建成标准厂房108万平方米。目前,我区初步形成了以开发区为龙头,以街镇工业园为依托的开放格局。三是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。到目前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3家,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5家,十亿元企业达到4家。五年累计投入8亿多元用于科技开发,占销售收入的1.8%。在部分集团公司、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60家,其中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,开发和引进新产品、专利产品50项;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家。
二、空间布局总体目标 "十一五"期间,按照产业集聚、布局集中、资源集约的新型工业发展要求,通过统筹布局规划和产业定位,整合一批布局分散、规模较小有发展前途的企业,淘汰一批工艺、产品落后和污染严重的企业,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、规模效益好的企业。引导外部企业通过嫁接、重组、搬迁等多种方式向工业园区集中,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土地利用率。要合理增加工业用地,切实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与土地制约的矛盾。2006-2010年,全区规划工业用地达到 117.05 平方公里,新增工业用地72.33 平方公里。工业经济在2005年的基础上,保持年均15%增长速度,到2010年,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,增加值220亿元。产业发展上,重点发展电子、汽车、生物医药,提升精细化工、黑色金属压延及金属制品、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。产业分布上,开发区主要发展电子和医药行业,到2020年总体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,近五年规划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,新增工业用地31平方公里;汽车产业以杨柳青、中北镇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密集区为主导,规划面积达到 24平方公里,新增工业用地 13平方公里;金属工业集中分布在王稳庄镇金属工业密集区,规划面积8.8 平方公里,新增工业用地6.36平方公里;精密机械产业发展区域在中北镇侯台科技园精密机械产业密集区,规划面积 2平方公里,新增工业用地面积1.9平方公里;自行车及配件、家具制造等轻工制品业以南河、西营门为主,规划面积 15.3平方公里,新增工业用地10.07平方公里;辛口、张窝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石化、精细化工等上下关联度强的产业,至2020年总体规划面积28.5 平方公里,近五年内新增工业用地10平方公里。
三、重点发展产业及空间布局
1、电子信息: 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: 2006-2010年,电子信息产业在2005年的基础上,以年均20%以上速度增长,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。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,依托微电子工业区和新技术产业园区,搞好上、下游产品的衔接,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,形成新的产业优势。发展的重点主要包括无线通讯设备制造、显示器制造、基础元器件制造、集成电路制造、汽车电子器件制造、光通讯设备制造、软件产业。 空间布局:规划面积44.4平方公里,新增面积27平方公里。集中分布在西青开发区,四至范围:西靠陈太子排污河,东至津南区,北至生物医药园,南至威乌高速公路。
2、汽车及零部件 发展目标及重点: 2006-2010年,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在2005年的基础上,以年均20%以上速度增长,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。发展重点是进一步提升现有汽车零配企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;引进汽车电子电器、高级汽车音响、发动机控制、行驶控制、电子控制传动系统、撞击传感器关键汽车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项目,使我区在新型汽车专用模块方面取得突破。 空间布局: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(含一汽夏利),其中:现有11平方公里,新增13平方公里。主要集中在杨柳青镇、中北镇(汽车零部件产业密集区),四至范围:杨柳青地块西至津浦铁路,东至柳云路,南至营房,北至择杨路;中北镇地块西至柳云路,东至咸阳路污水处理厂,北至中北镇镇区,南至工农联盟。
5、石化循环经济产业: 发展目标及重点: 石化循环经济产业以石化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主要发展区域,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5家,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。到2010年,预计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密集区规模企业达到70家,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。发展重点是以蓝星石化为龙头, 开发效益高、污染少、工艺先进的精细石化产品,引进和发展"油头化尾"产品企业,搭接工业生态链,形成相对独立的循环体,建立绿色工业基地。突出抓好80万吨/年延迟焦化、50万吨/年DCCⅠ、5万吨/年SBS、12万吨/年丙烯酸及酯等项目,搞好上下游衔接,延伸产业链。 空间布局:总体规划面积28.5平方公里(至2020年),集中分布在辛口镇和张家窝镇。自然分成东西两区。西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,四至范围:东至一石化,西至津静公路,北至津静公路复线,南与静海地界相连。东区规划面积8.5平方公里,四至范围:东至104国道,西至一石化,北与杨柳青、中北镇相连,南与镇区相连。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现有面积7.5平方公里,"十五"期间规划面积达到17.5平方公里,围绕蓝星石化周边发展新增面积10平方公里。
6、精密机械制造业: 发展目标及重点: 精密机械制造产业以侯台科技园为发展区域,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2 家,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。到2010年,预计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密集区规模企业达到20家,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。重点发展高档汽车零部件的专用模具制造、轻工机械制造和数控加工代工组装业务。 空间布局: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,其中现有面积 0.1 平方公里,新增面积1.9平方公里。集中分布在中北镇侯台村,四至范围: 东至外环线,西至咸阳路污水处理厂,南至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,北至规划西青区汽车配套产业密集区。
7、轻工产业 轻工品制造拟在西营门轻工产业密集区和南河镇工业园发展。 西营门: 发展目标及重点: 西营门轻工产业密集区现有规模企业近30 家,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。到2010年,预计以轻工制品为主的密集区规模企业达到50家,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。发展重点是不锈钢制品、食品、自行车及零部件制造(含电动自行车)和包装印刷业。 空间布局:规划面积5.35平方公里,其中现有面积3.25平方公里,新增面积2.1平方公里,分东西两个区,东区四至范围:南至津浦铁路,北至子牙河,东至西横堤(天平路),西至外环线,占地4.6平方公里。西区在杨柳青农场界内,占地0.75平方公里。 南河: 发展目标及重点: 南河轻工产业充分发挥现有基础优势,通过招商引资,资产重组、嫁接改造不断提高产业增殖能力,建设以纸制品制造、家具制造、自行车及配件制造为主的轻工业园区。在目前基础上加快发展,预计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。 空间布局: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,其中:现有面积 2.03平方公里,新增面积7.97 平方公里。四至范围:东至陈太子排污河,西至西大洼排污河,北至南河镇镇区,南至独流减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