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房地产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
  新闻来源:http://blog.focus.cn 2009-04-03
        房地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,从88年的土地使用权改革到92年邓公南巡催生房地产开发的热潮,历经数年至98年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市场化改造,从98年至今,第十一个年头,伴随着经济调整的步伐,房地产业也从10年的粗放发展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。
 
房地产市场化发展十年余,不论拖动中国经济的马车有多少,房地产都应该算是其中的一架,因为这个行业占据中国固定投资的21%,全社会贷款的25%以及1.4万亿元的地方预算外财政收入。目前行业进入新的关键期,容不得懈怠、停滞。面对各种艰巨的挑战,面对行业发展的复杂矛盾,在看到10年巨大成就的同时,执政者和从业者都需要清醒审视,需要勇敢反思:曾经的误区在哪里,改革的瓶颈在哪里,改革的难点在哪里?
 
中国房地产业的这般景致是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状况发展的,如果说房地产业是畸形的行业,那他所映衬的也恰是社会某些方面的不合理,哑铃型的产业机构即是产业链条的最好速画像(本想画个草图,无奈不懂上传),哑铃一端为政府,另一端为市场,这两端决定了行业发展的重量级,开发商作为连杆实则无足轻重。房地产的投入要素主要是资金和土地,这两样都是竞争不充分的,土地是政府批的,资金是银行(背后也是政府)的,因此严格来讲房地产并非市场化行业。政府要税收,银行要业绩,两大衙门推波助澜的帮着地产商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开盘,开发商拿着银行的钱奔走于祖国各地,作为招商贵宾频频亮相于当地显赫媒体。同时,金融市场缺乏效率、实业投资缺乏机会,大量资金不断从要素和市场涌入房地产,造成了行业的过度繁荣乃至产生泡末(和房地产一样国内艺术品收藏也是翻了翻的涨)。
 
08年产业危机初现,全社会针对行业展开了激烈思辩,没有争论的领域是可怕的,因为行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,尤其在行业转型时期,不断地校正方向才能保持发展的正确性。没有争论说明这一领域已经被某种势力控制,在向这一势力的目标前进,一旦这一势力是脱离人民的,人民必将被带到水深火热之中。
 
真正有效的解决房地产问题,绝不能依靠比如会导致大量腐败、浪费的保障性住房政策, 有识人士指出中国最大的浪费就是政绩工程和决策失误。安徽前副省长、贪官王怀忠想把阜阳建成“国际化大都市”,耗资3.2亿的阜阳机场,如今成了杂草丛生、鸟兽出没的天堂。四川绵阳机场在2001年竣工通航,当年就亏损3800多万。根据审计部门调查,绵阳机场目前未发挥或未完全发挥投资效益的资产高达2.2亿元。根据世界银行估计,“七五”到“十五”期间,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%左右,资金浪费损失大约在5000亿到6000亿元。保障房短期内可弥补商品房开工不足的缺口,但长期来看乃是经济的包袱,尤其不可视为主流。
房地产进一步的改革探索可以考虑以下思路:
(一)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税赋改革不适合中国国情,而遗患深远。有必要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反省,至少要对土地财政遏止其任意滋长而重疾难反。
(二)国家应设计、建立一种有利于规范统一的房地产审批流程体系,责权利等进一步理顺,减少行政环节降低产业损耗成本。
(三)开放房地产信托基金等多渠道的金融市场,增加行业的市场竞争效率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
(四)局部地区,应有条件的放开土地限制,释放一部分农村土地作为供给,缓解城市土地压力,并使政策机制长效化。
(五)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,对以完成城市化或工业化的东部等地区,要实行区别化的产业税收政策,不能一刀切。
 
以上思考尚是不成熟的,总的来说,我认为我们的行业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,因此有必要对几十年来的产业发展,十几年来的市场化道路进行反思和总结,有准备的进入产业发展的深水区进行行业变革。
  未经天津厂房网同意,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